47块地名牌遭“黑手”
昨日,记者在颍河西路与慧湖路交界处看到,一块不锈钢外皮的地名牌被砸坏。
“这块地名牌被砸坏没多久,还没来得及更换。”市地名公共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,近段时间城市道路地名牌被毁坏不少,但有时这边刚修好,那边又被毁坏了。
该负责人介绍,今年以来,阜城街道上的地名牌被毁坏47块,多是玻璃被砸,或不锈钢支架被踹弯。该负责人介绍,往年,全年才毁坏100块左右。
该负责人说,现在的地名牌做得漂亮,代价也高,今年为更换被毁地名牌,已花费近5万元。
这些地名牌来之不易
据市地名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,目前,阜城大街小巷共设了1200多块地名牌,各家各户的门牌设置则达到16万多块。阜城地名牌、门牌从无到有,非常不易。
已经退休的原市地名办主任李靖修说,他是1999年接任市地名办主任一职的。刚上任时,阜城建设规模小,好多地方还没建成形,谈不到有规范统一的地名牌和门牌。那时,他的家庭住址在公安机关登记的信息是“某某小学往北100米右拐40米第6户”,地址不清,有时亲戚朋友寄的信都收不到。
看到这种情况,李靖修和同事们决定把阜城地名牌和门牌规范起来。在他们的努力下,市里专门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,又抽调公安、工商等部门200余人配合,先培训,随后在阜城范围内先主次干道、后街巷楼栋开始信息普查、编码,边编码边制作地名牌、门牌发放。
“那时制作一块门牌成本是6元,许多商户、家庭不愿掏这个钱,说‘多少年没有门牌都能过,还要花钱制门牌?’。我们没少费口舌跟他们解释设置地名牌、门牌的意义。”李靖修介绍,到2006年前后,阜城地名牌及门牌设置终于“大头落地”。
请爱护这张城市名片
市地名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有关人士介绍,阜城的这些地名牌制作及维护经费,多是千方百计“化缘”而来,包括动员企业在上面做广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