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南极中山站,山西学子潘曜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,也得到了难得而短暂的休息。四十多天的昆仑站之行让他从里到外彻底“蜕变”。
在-60℃的气温下打冰芯
“昆仑站的高原气候和低温,给我留下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记忆!”潘曜说,昆仑站虽然冷,但没有太大的风,泰山站海拔低,可是风却特别大,他们在那里还遇到了暴风雪。
一路上,潘曜一边随队伍赶路,一边沿路安装仪器。到了昆仑站,他的任务其实并不多,20多天时间,有15天是帮助队友干活,整个科考队所有科研项目,他都参与其中。
打冰芯,冰芯房在地下,温度在-60℃,“那是我感觉最冷的一天,我帮着到地下安装冰芯房。”潘曜介绍,冰芯项目是内陆队最大的科研项目,今年打了300米的冰芯,不要小看这冰芯,它记录了南极的古气候特征,这300米的冰芯经过了大概一万年才形成的。科考人员通过对冰芯里的一些重金属元素推测地球的古气候。
冰芯虽然是用机器打,但是人必须监控着,而且隔段时间就得去取冰芯。一天要打16个小时,大家三班倒,每个人要待5个多小时,确实不容易。
“小鲜肉”变成了“大叔”
潘曜在讲述自己经历同时,也给传来了几张图片。一张是他的个人脸部特写照,已经完全认不出了,脸部有一半地方是紫黑色的,尤其是鼻子上,“因为这里紫外线太强,脸上已经褪了好几次皮了!”小潘走的时候还是一个“小鲜肉”,现在胡子拉碴,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“大叔”。“这些真的不算什么!”潘曜坦言,这次南极之行改变了他很多,尤其是内心。他在家是独生子,家里条件也不错,从小没吃过什么苦,甚至连家务也没有干过,动手能力差。“以前干活总依赖别人,现在虽然有队友帮忙,但是很多事情都很复杂,必须自己去干,遇到困难必须自己想办法。”有一次在外搭建仪器的架子,他从早上8点搭到了晚上6点。